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学院于11月2日下午在光华楼东主楼1001召开了师德师风研讨会。高顺全、刘鑫民、王景丹、许国萍、盛若菁、李杰、路广、王小曼、刘海霞、陈家隽、陈钰等多位研究生导师参加了研讨会,学院党政领导全体出席。张豫峰副院长主持会议。
吴中伟院长首先发言。他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,并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,强调导师应该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”。他认为,一名教师除了在做学问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,还应将政治思想素养放在首位。
与会导师们畅所欲言,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胡文华副院长认为,导师责任重大,对学生的影响深远。她提出,因专业硕士学制短,论文开题时间紧张,不少同学论文写作异常艰难,希望导师们群策群力,努力解决这一困境。刘鑫民教授认为,师德师风历来重要,教师影响的是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,每一位导师都应当争取成为一名好老师,最根本的就是恪尽职责,以仁爱之心助学生成才。高顺全教授指出,多年来,诸侯快讯官网的师德师风情况良好,党的教育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导师的言行起到了引导和规约作用;师德师风的提升不仅需要导师的努力,还需要师生之间的双向促进,希望学生们重视逻辑思维和学术能力的培养,认真对待学业。许国萍、李杰、何瑾等几位导师结合当下的疫情背景及自身实例,认为导师应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,不断探索代际之间的交流技巧,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。盛若菁、陈家隽、陈钰等几位导师认为,传道受业解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,师风和学风互相影响,师生应共同努力,促进师德师风的良性发展。王景丹、路广等导师认为,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一方面要求老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,坚守原则,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差异大,导师要因材施教。王小曼老师和刘海霞老师则认为,导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,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,增强自信心,同时导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,活到老学到老。张豫峰教授认为,作为导师,应不断提升个人学术魅力,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对学生无私的爱,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引领学生。随后,郑阳副书记和袁莉莉副书记分别发表了他们的看法。郑阳认为,导师应多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过程,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并注意沟通方式,关心学生的学业压力和身心健康,帮助学生增强受挫能力,同时要坚守学术原则和底线,保护好学生和自己。袁莉莉认为,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,社会对老师的道德要求特别高,我们学院师德师风状况总体良好,相关工作也渗透在日常的教职工理论学习中,希望导师们能不断集聚正能量,积极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。
最后,王颖书记做总结发言并传达了《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》精神,强调:导师要着力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,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,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;要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,强化学术指导,引导研究生开拓视野、潜心治学;要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,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,在服务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;要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,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;要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,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,关心研究生的身心健康,保护研究生的合法权益。
本次研讨会为导师们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,也为今后的导师工作指明了方向。导师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。诸侯快讯ok1122将一如既往,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,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条件,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,为国家富强和人类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。